来广营

首页 > 教学教研 > 初中部 > 来广营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初中部“诗礼传家 博学徽州”研学旅行 DAY 2
发表日期:2024-04-10  来源:德育处  作者:郭嘉
  
  4月10日,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校区初中部的八年级同学们首先来到歙砚博物馆,又来到渔梁坝、徽州古城、陶行知纪念馆,最后前往徽州农家蜀源村,从文化艺术、水利工程、古建、政治、古村民俗等方面进一步多角度探究了徽州文化,再次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品鉴中国歙砚  传承工匠精神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推崇而名声大振,砚石被赋予了“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南唐后主李煜更称赞“歙砚甲天下”,并且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上午,同学们走进歙砚博物馆,品鉴中国名砚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为歙砚锦上添花的精美石雕技艺,更体悟到了石雕匠师的精湛技艺与匠人精神。同时每位同学还独自创作雕刻了一方歙砚,将美好的祝愿镌刻下来,带回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快意渔州辞古渡,闲情村笛出晴窗。同学们来到了号称“江南第一都江堰”的渔梁坝。渔梁坝不仅是一座实用的水利设施,承载着泄洪防旱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截流行船、美化环境的任务,更是徽商纵横商海的重要起点商埠,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
 
行阅徽州古城  探源徽州历史
  徽州古城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囊括了诸多徽文化精髓。走进徽州古城,徽州府衙、古城墙、许国石坊、斗山街古民居等建筑将徽文化具象化的展示在同学们的眼前,跟随讲解员老师的脚步,同学们眼看、耳听、心想,置身于徽文化中,领悟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徽州古城内的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认真倾听了讲解老师的全面讲解后,同学们也进一步理解了“人民教育家”的伟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不仅主张要“实实在在求学问,坦坦荡荡去做人”,还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本次研学也是对这一教育理论的具体践行。
 
做客地道农家  感悟传统徽州
  下午,同学们来到徽州乡村蜀源村,体验徽式三道四色迎客礼,感悟接人待物之道,调研徽州乡村生活。在农户主人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农家菜园,认知农家菜,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并采摘时令蔬菜;走进当地人家,学习包状元饺的技艺,学做徽式农家饭菜.......品尝着自己动手制作的饭菜,满满的幸福与满足感溢于言表。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也再一次很好地印证了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践行。
  今天,除了研学内容获得了丰硕成果,同学们还开展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离队建团活动。告别少先队,是迈向青春的第一步,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迈入青年,也意味着同学们将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担负责任,追逐梦想。
 
  第二天的行程既充实又意义非凡,也在徽州研学之旅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游蜀源村
  八5班 张雅淇
  或许是厌倦了繁忙的都市生活 。蜀源村的悠闲气息沾染我时,我好似浸入了一片温柔乡中。 
  角落中,是青苔蔓延的地衣,给这里添上一丝色彩,明艳动人;旧墙上,是岁月冲涮而成的黑灰污渍,让这里如同一幅山水画,楚楚可人;路面上,沉积的雨水映照这美丽景色,让这里愈加层次丰富,明媚感人。
  我不觉放慢眼睛捕捉这一幅幅美好画面的速度,慢一些,再慢一些。仔细一些,再仔细一些。 我生怕疏漏了某个动人的瞬间和场景。狭窄的胡同里 木柴整齐地摆放着,老旧的砖墙与参差的台阶相呼应,洁净的天空便是这场景的最佳点缀和衬托。当我转向身后潺潺流水的小溪时,我感到自己的喜新厌旧是如此强烈,青碧的水再遇到凸起的石头时激起偏偏白色浪花,片刻再看这却又融入那碧水之中,不见了踪影。
  一声触动心弦的笑将我的视线拉回身边,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女孩身着淡粉色飘逸汉服,不算华丽,却是最楚楚动人的。她手舞足蹈地笑着,肆意的跑跳着,幸福在她周身洋溢着,欢乐不住的从她脸上涌出来。 这怕是我见过最动人的笑脸罢。
  蜀源村,是安徽乡镇的小小缩影吧, 她孕育着这里的山水,她孕育着这里的人民,她孕育着这里的一切。
 
歙砚
  八5班 侯怡然
  歙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今天我们走进了歙砚博物馆,参观了古人千雕万琢的绝美技艺,体验了雕刻砚台的整个过程。
  博物馆门口,砚制小桥最先夺去了众人的目光。绿水随微风轻轻荡漾,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可爱极了。小桥如一道弯弯的月牙扣在水面上,一块块浅灰的大石头被刻上灵动的图案,底部有片片墨绿的青苔附在上面,增加了许多生机。
  李煜说“歙砚甲天下。”不错,今天看到的金晕纹,眉纹歙砚石令我叹为观止。砚石温润莹洁,一条条排山倒海般的花纹随着灯光闪烁。用指关节“咚咚”的敲击它,会听到如同金属发出的清脆响声。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们随着老师的脚步,学习刻砚台。刻图形时,我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的想法,但都不知该如何下笔。望着窗外葱葱郁郁的树枝,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身在无间,心在桃源。一路上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让我置身于桃源之中,脱离于忙碌喧嚣的世界。我学着老师的笔法,刻出了这八个娟秀有力的大字。想了想,我又添上几根翠竹,细长的叶子点缀在其中,让原本有些严肃的砚台也多了几分活泼。
  手轻轻拂过润滑的砚台,其手感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柔润。我看着砚台上的一笔一划,欣喜和自豪涌上心头,带着对砚台的敬意,我深深体味到了文房之宝的奇妙,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砚台博物馆
  八4班 罗雨欣
  砚台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学习工具,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那些造型各异、工艺精湛的砚台所吸引。见到了雕刻精美的石砚,每一件展品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仔细端详着这些砚台,仿佛能够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在博物馆的讲解员引导下,我了解到了砚台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到雕刻,再到研磨使用,每一步都充满了艺术性和技术性。我惊叹于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也对砚台这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参观结束后,我深有感触。砚台博物馆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瑰宝。
  此次参观砚台博物馆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传统文化将继续闪耀光芒,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研学日志Day2
  八4班 乔晓薇
  今天是研学的第二天,我们去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州砚学习如何刻砚台,也去乡民们的家里学习做饭。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徽州古城。
  在安徽的南部,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徽州古城。这里,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
  徽州古城,始建于宋元时期,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走进古城,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石板路、木质建筑、飞檐翘角,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在古城的街头巷尾,我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牌坊、祠堂、民居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徽州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精髓。
  除了古建筑,徽州古城还有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如徽商博物馆、程朱理学纪念馆等。这些地方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史料,让人可以深入了解徽州的历史和文化。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产生了敬意。
  总的来说,徽州古城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领略了文化的深远。这次游览让我对徽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徽州古城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学习。
 
研学日记
  八3班 张芷萌
  怀揣激动的心情,开启了研学第二日的行程,第一站歙砚博物馆,我们学着自己雕刻了独一无二的歙砚,歙砚至今有着1200年的悠久历史,看着博物馆内传承下来的一方方精美的歙砚,好似在诉说着砚工们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辉煌的歙砚文化。       
  用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徽州古城,这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在徽州古城,我们看到了千年徽州神韵,享受到了江南慢时光。古城内部建筑与布局处处彰显着徽州文化内涵。 
  城外的渔梁坝,是古代徽州人为了防止洪水而建的水利工程。站在坝上,可以俯瞰整个徽州古城,景色非常壮观。        
  傍晚时分,我们在农户主人的带领下进入蜀源村学做农家菜,在这期间锻炼了动手能力,感受到了农家人活泼好客的气氛和性格,乡村闲适的生活令同学们陶醉其中。
  
研学日记Day2
  八3班 臧睿琪
  相信很多人对江南都有一种执念,而江南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一徽州!人文山水组成的“徽”字,妙趣横生,明清时期的兴盛,徽派建筑,徽商,徽墨歙砚,徽菜等等方方面面,构成了作为中国三大显学之一的“徽学”,对它研究起来也定会令你心中感慨非常。众所周知徽州不计其数的古村落,以及曾经门庭若市的书院和大大小小的祠堂,现下都充满了与世无争的氛围感!
  徽州被冠以“水墨江南”的称号,这里既有烟雨江南的诗意,又有如诗如画般存在的古村落。在这里,你会被它那幽静恬适的氛围所深深吸引。说到徽州古村落,就不能不提它们那独特的建筑风格,简直是艺术品啊! 木雕、石雕、青砖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石板路,处处都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精髓。而且,这些古村落还是真正的原生态,没有被商业化的痕迹,让你感受到了无拘无束的自由~
  除了静谧的氛围,这里的风景也是一绝。徽州古村落大都依山傍水,山峦起伏,水清潺潺,恍若一幅画卷。你可以沿着清澈的溪流漫步,寻找心灵的宁静;也可以攀登青山,俯瞰整个古村的美景,仿佛站在天地之间。在这里,你会感到与大自然的融合。
  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渔梁一一这个距徽州古城仅“几步之遥”的古村,因坝而得名。这里虽远离了县城的喧嚣,却古朴雅致,烟火气十足。
  渔梁坝位于渔梁村外,横卧于练江之上。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用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上插元宝钉加固
  明清时期徽商外出都要从这里出发,因此渔梁坝又被称作是徽商“梦开始的地方”。
  村内的渔梁古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街巷纵横,明清古宅、正商铺临街而设,李白问津处、崇报祠、巴慰祖故居博物馆等,都印证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今日一场在农村的饭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与淳朴的民风。大锅炖着美味佳肴,大家围坐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今天,我们还在蜀源村进行了离队建团活动。离队建团,就像小鸟离开温暖的鸟巢,展翅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有5名同学光荣加入了共青团。希望他们作为团员,要时刻保持对团组织的忠诚,积极投身到团的工作中。 保持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共同追求团队目标。
  火红的团旗,代表着前进的方向,和无尽的希望,它是我们的向导,是我们的光明,未来定会光芒万丈,也希望其他同学能积极加入共青团!
 
千年歙砚,千年歙州
  八6班 任梓辰
  歙州,千年古城。流水般的岁月把大地冲刷成碎块,留下了满山巨石。大概是每夜都能目睹移转的星斗吧,岩石上竟也留下了如此的光闪,化作缀点的金斑。如此说来,砚石上那样的眉纹,或许是凝视着日复一日采石的匠人专注的眼眉而形成的也无从可知了。到底,它们出现在了砚匠的工作台上,接受着能使其焕然一新的洗礼了。使心目中的草稿跃然石上,执起刀笔,用起浑身解术,妄图让深刻的痕迹出现。刀锋离石,吹去浮灰,得来的却是浅浅的小洼,只好就此作罢。再回想起十数分钟前展柜中的歙砚,首先想到的,不再是栩栩如生的龙凤,却是石前奋“笔”疾“书”的匠人们了。从选料,到包装,其间的时光少有人知,但一块砚台的髓,倒全在这中了。注视着一块歙砚,让目光细细的抚摸每一寸雕镂、每一处纹饰,皆是以笔刻出的。透过那坚石,仿佛能将眼神与台前的匠人片刻的连接上,所感的,满是耐性,皆为时光。每一幅国画、书法中,砚,从不光鲜夺目,却又必不可少,即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纯朴韵味。而在这朴实背后的,是千百年代代人的经验传递,是从不招摇吹嘘的沉稳,是匠心,愿为所爱之事付出一生的弥坚意志,打破了时空的壁障,链接了古今,造就了千年歙砚,千年歙州。
  
离队建团有感
  八6班 王思荷
  富有文化韵味的古城经过时间的沉淀,显得格外恬静安逸,我们如同筑巢的蚂蚁在错综着的小城里,搭建着许许多多各不相同的知识网。但直到我们来到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山间平地,经历了一场青春的洗礼。我们好像才真正把那错综的知识网学懂,学到最深的心底...
  这次离队建团的仪式很早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是期待,是欣喜,是作为少先队员代表的忐忑紧张。那是我本以为排练过很多次的流程,但在亲身经历之后,我的心灵还是为其震动很久,就像一朵浪花在海平面绽放。
  我忐忑了很久的演讲稿在那时却像一晃而过,但又大概是字字句句早已在演练中印在心底,经历那次仪式的我彻底燃了那心底的种子。
  又望着连绵起伏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还有那本不起眼的小楼,仔细看来,清秀而又素雅。
  几声鸡鸣狗吠中更为山村增添了一分生气。在朴实的皖南的烟火气里,回想起刚刚看过的陶行知先生的话语,我真切深刻的感受到压在身上的担子,沉重的是一个青年的理想和抱负,沉重的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沉重的是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研学之程中更加具象!
  我成长了...在这山清水秀的安徽,这是我长大后将要捍卫的、将要造福的--祖国河山!
  
研学记录Day2
  八1班 邢楚研
  宣纸纯净木质的清香仿佛仍浸没在一呼一吸间,深深停驻心中。晨曦倾洒,我们从昨日的余味中醒来。
  今日的第一站,是一座集展示和制作为一体的博物馆——歙砚雕刻博物馆。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其发墨益毫、毫不惧笔、涩不滞笔,故有“歙砚甲天下”的美称。在这次参观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许多歙砚的历史,同时还亲身体验了雕刻试验的过程。离开时,每个人手中都多了一份可以触摸的学习成果,可以感知的文化内涵。
  余兴未尽,我们推搡着快步走在狭长的小路上。闪着钝光的道路在前方无尽绵延,道路两旁是墙壁泛黄的老宅,透过虚掩的房门,在灯光昏暗的室内隐约可以看到掉了漆桌腿和椅背。不少人不禁咋舌,感叹这里环境破旧简陋,只求看上一眼渔梁古坝直接离开就好。
  但当真真切切地近了那坝,一切抱怨都销声匿迹了,剩下的只有不断的欢声与笑语。不远处的江水拥挤着争着抢着冲下来,激起片片水雾迷人双眼,更是激荡到岸边打得那些石头闪耀得似那透亮的钻石——这便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不起眼的小石头突然变得像是稀有的珍宝,被人细细挑选,反复把玩,如数家珍。
  稍作休息,我们又来到了学习的下一站。
  这里是徽州古城,一个没有房顶的艺术馆。历史、文化、艺术,徐徐铺展。这里纪念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里矗立着各色古老建筑,带给了游人一次又一次惊喜;这里生活着最淳朴的人民,孕育了最细腻精彩的中华文化。
  一天的研学日程就此告一段落,但是接下来迎接我们的,是更加振奋人心、令人难忘的活动——离队建团仪式。
  蜀源村的党群活动中心广场上,队旗、团旗鲜艳,预示着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
  正在成长的接班人,迎队旗,重温入队誓词,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离队建团仪式中那熟悉的“少先队员敬队礼”,肯定了过去我们的身份;而在摘下红领巾,看着团旗肃立,则意味着我们和曾经懵懂的少年时代正式告别,进入绚烂的青春时期。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可能,我们将怀揣着对祖国的敬爱,对未来的憧憬,向前迈进,向新征程迈进!
  
研学记录第二天
  八2班 程梓依
  研学第二天,我们前往安徽歙县——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
  参观歙砚,起初我只觉得雕刻苦累又无趣,不单单要机械地重复同一个动作,还要时刻依石运思。全面了解后方才知到,砚台间反复回荡的滋滋声,不仅雕出了《兰亭序》,更雕出了深刻时光。人们珍惜那宝贵的每一刀和那每一刀蕴含的匠人精神与文化根脉。
  午间,艳阳高照。举目四望,满山青树翠木;近观眼前,则是“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坝上碧波如玉,阳光在水面舞动,浪花翻滚着拍打石岸。
  下午,有幸来到蜀源村体验农家生活。走进农人家,那里与普通的饭店似乎没区别,但倘若深入了解,就会真切体会到农人们真诚的热情。他们会告诉你:“这一路来肯定都累了,快坐下来吃点儿吧!吃完一块儿包饺子!”那话朴素而熨帖,沁入心田。
  听农人说,自家的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穿过前厅走进正堂,我抬头望去,古色古香的天井透出一方蓝天,仿佛重返历史,与古人共望。我不禁开始思考:一百多年前居住在大院的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观?他们是否也曾幻想过百年后的生活?那时的蜀源村是国泰民安,还是?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有,又或许是另一番光景。但无论如何,于今,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奋力擘画美丽乡村的好图景!
  傍晚的乡间,溪水缓缓流淌,牧人驱犊归来,乡人问好别过。
  一天的研学时间转瞬即逝,可看到的、听到的却不会悄然离去,它会永远留在我们内心深处。
  
研学日记第二天
  八1班 王尧可
  乘大巴穿过在歙县的大街小巷,我们到了“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古坝。
  漫行渔梁老街,凹凸的鹅卵石密而不乱,宛如鱼鳞布排。繁华喧闹年代,那一颗一颗透进脚心的鹅卵石,让一路荷重的穿草鞋的劳动者,脚底有了踏实感。街边古祠堂、古民居随处可见,青石板一直通往江岸。历经千百年来的上上下下,那青石板已被脚底磨得光滑透亮。逐级而下,就到了渔梁坝。
  站在坝上,练江浪花如雪,不禁听涛遥想,仿佛能听见当年打夯的号子声、叮叮当当的砸击石头声,仿佛能看到一群光着古铜色膀子的工匠奋力举凿敲打、弓身搬运。
  而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们,不再需要脚步匆匆。河堤上晾起一排排洁白的笋干,留住了一个春天。
  正午,河水波光粼粼,鹅卵石堆叠的河岸成了我们的乐土。有人摩挲着手里的石头,有人低头寻着好看的石头,有人赛着打起了水漂。河岸上,三一群俩一伙地笑着、闹着,仿佛回到了童年。
  时间在欢乐中飞逝。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徽州古城。古墙青苔隐隐,斑驳的痕迹展示着时间痕迹。来来往往的人们,从千年前的历史长河走出,又沉浸在悠闲的时光里。
  蜀源村的时光是难忘的。成片成片的竹林,掩映着三三两两的烟火人家。阿婆拎着镐头,背着竹篓,走下山来。竹篓里,白白壮壮的笋子好不喜人。
  那静谧的日子,飘起袅袅炊烟,伴着谁家的狗吠,交错的田间花朵释放着无限的生机。蜀源村人在时代的长河中依然洁净,不被搅扰,不被浸染。
  在这份洁净里,我们完成了离队入团仪式。那一刻,胸前的红领巾,在时间的流转中,变成了胸前闪闪的团徽。我们告别曾经,欣然展望未来。
  
研学日记二
  八2班 童童
  徽州的美,崭露在那历久弥坚的马头墙上;徽州的美,凝聚在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中;徽州的美,蕴藏在那粉墙黛瓦间。
  今天,我们走入蜀源村,感受田畴交错的乡土气息。青黑的瓦置,粉白的墙,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村口悬挂着灯笼,在微风之中轻轻的摇曳。朝巷子两侧看去,皖南民居独有的巧妙便一览无余。
  村民们多将房门敞开,门厅内摆放一条精雕细磨的长桌,糕点、茶罐认真而随意地立在桌上。从高高的吊顶上又坠下一幅书画,整个房间内层次分明。木门之外又是一圈栩栩如生的石雕,画面中的人相聚一团,着着长袍品着茶,向人们诉说着徽州古老的往事。外墙面的底端,片片淡绿的青苔蔓延而上,与墙角的翠竹,门外的嫩葱薄荷共同为这个年事已高的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今,街口的青石板变得破碎了,却碎不了徽州的古韵;门前的溪流息了,却息不了徽州的灵秀;周遭的景致变了,却变不了徽州的素丽。层层的马头墙在歌唱,唱出了那灵动清秀、温婉泰然的徽风古韵。
 
附件
版权所有: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慧忠里232号
京ICP备2023006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