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令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锦绣之城”。据金沙遗址显示,成都建城史可追溯至3200多年前,承载着三千余年历史的它,平静祥和地屹立于“天府之国”。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巴蜀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来广营校区初中部组织八年级学生开展为期5天的“川越巴蜀千年 读行天府之国”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将前往成都,亲身体验杜甫草堂的文化底蕴、都江堰的建设智慧、熊猫的憨态、川剧的魅力、三星堆的神秘和武侯祠的历史厚重。
9月10日,天色微亮,同学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期盼已久的成都研学之旅。经历了7个多小时的车程,同学们到达了成都,本次研学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研学第一站是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漫步其中,既发思古之幽情,又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同学们走进杜甫草堂,穿过幽深的花径,走过茂密的竹林,亲身探寻这位用诗歌书写历史的诗之圣者坎坷却璀璨的一生,透过诗词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同学们参观草堂内的经典楹联,在字里行间捕捉诗人的精神风貌;聆听带队导师的细致讲解,深入了解鉴赏杜甫的文学成就与家国情怀。在随后的诗词大会上,同学们在飞花令中,感受诗词之趣,品味诗词之美;在落诗成画环节,同学们则深入研究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代表诗作,用不同的绘画手法将杜甫生平的诗词意境转为画作,在绘画中感受诗词中的自然美与意蕴美。《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名篇佳作,让杜甫的家国之思与自然之情在同学们心中回响,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增强了文化自信,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今天是研学活动的第一天,也是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这样特别的时刻,在诗词大会的间隙,同学们自发的为老师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一句“老师,您辛苦啦”,让活动现场不仅流动着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还涌动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第一天的研学活动,就在同学们的深情祝福中告一段落。同学们意犹未尽,用文字和绘画记录今日的活动感受。
游草堂茵茵,品忧国兰心
八(3)班 高昕悦
踏着清秋微微凉的风,我和同学们下了开往成都的高铁,行至研学旅途的第一站——杜甫草堂。杜甫忧国忧民,一片忠心,他的诗千百年来妇孺皆知,可那草堂故居想要为国尽忠的一颗心却甚少为世人所细细研读。
不同于都市的繁华喧嚣,杜甫草堂静谧无声,唯有落叶沙沙飘落,竹柏翠绿葱茏,不知是守了多少个秋的悲愤与忧心。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风平浪静的小湖上,不时有一两条游鱼跃出水面,却越发衬得着草堂的静了。
在秀美的木屋中,同学们款款落座。“同学们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诗句……”研学指导师结合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句,为我们讲解他那大起大落的一生。他,曾经拥有春风得意的韶华,有过辉煌灿烂的事业,却也曾饱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仇家恨,有过家境一落千丈的磨难,也有过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孤苦无依……一个爱国词人偏逢乱世,其一生如同万里雪飘中的一根鸿毛,带着满腔热血,却只能被埋没于厚厚的大雪之中。
窗外,杜甫的石雕默默伫立,手捧一本诗集,凝望远方,双眉紧皱。他是否是在遥遥盼着国家的统一?他是否能伸展开眉,迎接“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喜悦?
沿着石板小路继续走,一丛丛青绿色翠竹映入眼帘。整整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积极讨论着诗歌与诗人。不知道杜甫于九泉之下看到孩子们在太平盛世好好学习,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吗?
红日的余晖照在翘起的屋檐上,泛着金光;绿头鸭成群结队游过湖面,羽毛闪闪发亮。离别之时,我望着杜甫的石雕,他的眼依然透着决绝果敢,千百年来不曾撼动丝毫。古老的草堂似乎散发着幽香,一切宁安如梦。
品中华文化,诵百味诗篇
八(1)班 逄舒云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难免让人想念,这次的研学之旅也是一样,就像划过天地的刹那火焰,惊鸿一般短暂,却如夏花一般绚烂。
为品味中华唐诗文化,感受诗圣杜甫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生,学校组织我们来到成都杜甫草堂进行游学。初入草堂,首见"大雅堂"匾额,金字在阳光中跳跃,如历史波涛中的几朵浪花,晶莹透亮。堂内,历代诗人雕像宛如时间的使者,沉默地守护着这片诗的天地。屈原、陶渊明、陈子昂……他们是时光的网中一个又一个的格点,将中华民族人文底蕴尽数纳入其中;他们是诗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星辰,共同绘制了中华诗坛的璀璨星空。
脚下步履未停,我行至杜甫的旧居。简朴的屋内,斑驳的家具是历史的笔触,记录下杜甫清贫而坚韧的一生。回望杜甫的那个时代,他也曾在此处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鸣,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的长河,拨动着我的心弦。即使在漂泊不定饱经战乱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诗歌创作,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犹如一部史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留下无数不可磨灭的痕迹。
告别杜甫草堂,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杜甫草堂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座精神家园,传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也更加珍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这次有趣的研学之旅中,我将杜甫草堂的游记深深镌刻在心底,让这份美好的记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来说,这次研学的意义不仅是让我探寻到了中国文化底蕴,更让我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多次回到这里,探寻那份心灵的慰藉,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诗意情怀。
研学之旅——杜甫草堂
八(2)班 郑桉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学校带着我们去了一座特殊的城市研学,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中国9,600,000平方千米广阔大陆上的天府之国,他就是成都。说起成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杜甫了。安史之乱之后,杜甫颠沛流离,从沦陷的长安逃到了成都,在这里他建造了杜甫草堂也就是这次旅行的第一站。
进入杜甫草堂,像是进入了一座世外桃源: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散发着文人的雅致,散发着杜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深吸一口气,新鲜草木的气息灌入肺中,全身上下为之一震,充满了活力。
穿过一道简陋的柴门,小院里坐落着一对石桌椅。它们在绿意盎然中若隐若现,没有焦虑,没有苦恼地呆在那里,享受着自然的气息。坐在石凳子上,我仿佛能感受到杜甫在《客至》里面写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场景。在这难得的欢乐的背后,却是杜甫隐居山林的孤独,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满腔热血的家国情怀。一抬头,映入眼帘的就是杜甫的茅屋。经过几代的修缮,早已看不出来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那般破旧的模样,我们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和杜甫留下的诗作,在脑海中描绘出千年前的茅屋模样。在那样简陋的屋舍里,杜甫的生活可想而知。但他依然心系国家: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漫卷诗书喜欲狂”;有《草堂》的“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杜甫在他不幸的人生中,仍然以自己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这草堂陋室之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高涨的爱国热情,使他写下一篇又一篇的佳作,得以精神永存。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乐观,在困难和挫败面前开怀大笑,我们要学习杜甫对祖国的热爱,心系国家,在祖国困难时成为她的顶梁柱。杜甫鲜活、崇高的形象也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八(4)班 金嘉淇
踏入杜甫草堂,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了那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年代。草堂虽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那份古朴与沉静依旧让人心生敬畏。
一路走来,古树参天,偶尔有几声鸟鸣穿过历史的长廊,轻轻落在耳畔。杜甫曾在这里吟咏诗篇,抒发胸中的豪情与忧国忧民之情。我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草堂内,古朴的建筑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来到杜甫的书房,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室内陈设简单而雅致,一桌一椅,一榻一帘,都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气息。墙上挂着杜甫的画像,他那深邃的眼神,似乎还在凝视着远方的山河,思索着国家的未来。
我在草堂中驻足良久,细读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诗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我感受到了杜甫对国家的深沉关怀;《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与仰望。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杜甫的思想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离开草堂时,我回头望了望那座古老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敬意。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用他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他的诗,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文学的史册上。
此行杜甫草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怀与担当,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将这份珍贵的体验,深深地镌刻在心,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游杜甫草堂有感
八(5)班 卿子欣
期盼已久的成都研学终于开始了。经过七个小时的车程,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们终于抵达了成都。
第一站是闻名已久的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草堂的游客众多,我在草堂内外流连瞻望,不断发出赞叹,不由想到,杜甫可能是欣慰的,他以一己之力使得自己的“茅屋”成为今日的一个人文景点,为成都增加了难以估量的文化重量。这是他和他诗歌的后世功德,也是今人一大幸事。
坐于竹林中,遥想杜甫当年在此地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弱的中年人,胡须发白,眼睛里堆满忧愁。应该就是在这里,杜甫写下了《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好像是古来写诸葛武侯最好的作品了。杜甫年代的武侯祠还算在“城外”之地,现在的武侯祠则深陷闹市。诸葛武侯之“出师未捷”,与杜甫本人的命运也颇为相像。
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妻儿来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盖了一间小草堂,暂时安顿下来。
到了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把小屋上仅有的几层茅草掀走了。连绵的夜雨,露天的屋顶,湿冷的棉被,让杜甫一夜未眠。
天亮后,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气呵成。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是人间至苦,他却谱成了歌;自己的屋顶还在漏雨,他却牵挂着天下黎民。
人活一场,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喜乐,这样人生太狭隘,能为他人做些什么,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才不枉此生。
漫漫红尘中的我们,虽然如蝼蚁般渺小平凡,但我们的灵魂可以俊美如神。
经过一天的奔波旅行,我不由得赞叹:不愧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但你一定没有想到,你的茅屋,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至今仍是“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是因为,你在忧国忧民的心里,在万千华夏儿女的梦里,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爱,纫成丝缕不绝的坚韧的线,缝补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险些破碎的家国梦,建筑了看不见却屹立不倒的“广厦千万间”!
研学日记Day 1
八(6)班 张益晨
早上五点,同学们伴随着太阳的升起在校门口集合,开启了我们朝外来初初二学子的研学之旅—成都之行。在火车上,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完成研学手册,车厢中只有沙沙的笔声,体现了朝外学生的素质涵养。下午,我们来到了研学第一站——杜甫草堂。
从正门进入草堂看到的第一重建筑叫“大廨”,也就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室。大廨正中有一座雕像,是杜甫跪坐在一页扁舟之上,取自他的诗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第二重建筑叫“诗史堂”,它的两侧悬挂着杜甫的诗作名篇,讲述着杜甫的生平故事,从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到他晚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的悲凉沉郁,从初到成都时安逸的《春夜喜雨》到安史之乱后的《春望》,这些诗篇记录着大唐由盛到衰的历史,也展现出杜甫爱国忧民的高尚人格。第三重建筑叫“柴门”,取自于杜甫的“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后一重叫“工部祠”,这里是真正祭祀杜甫的地方,在正中间供奉的是杜甫,左右两边是陆游和黄庭坚,这三位诗人是生于不同时代,但同怀爱国之心的知己呀!
杜甫穷极一生,都怀着收复边疆、实现国家统一的宏伟愿望。无论身处哪个年代,他的诗作都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悲天悯人的崇高情操。如果杜甫能够目睹现今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我想,他必定会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欣慰。
研学日记 Day1
八(7)班 耿君瑶
在这趟从北京到成都的研学之旅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清晨的微光中,我们带着对未知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征途。高铁疾驰,窗外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而我,在这流动的画框里,以书为伴,以梦为马,让心灵先行一步,飞向了那个诗与远方交织的时代。
成都,一座浸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以杜甫草堂为引,领我走进了诗圣的世界。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似乎诉说着过往,每一缕风中都夹杂着千年前的墨香。我随着研学指导师的步伐,穿梭于字里行间,尝试着去理解杜甫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让我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重量与温度。
这一天,不仅是一场研学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承,永远是诗中最动人的篇章。